物聯網行業:警惕跨國巨頭的攻城掠地?
本篇文章5463字,讀完約14分鐘
“網絡就像到處都是空毒氣。我們在失去控制時呼吸它。”5月9日,弗羅斯特·沙利文(中國)公司首席顧問王煜全坐在北京大望路的辦公室里,憂心忡忡。在他看來,通過物聯網,跨國巨頭給中國帶來了越來越強大的威脅,傳統的經濟和安全界限正在被悄然顛覆。
這時,一架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的客機正穿過云層飛往中國的西部。在機艙里,ibm大中華區業務經理張榮(化名)閉上了眼睛。最近,ibm推出的“智能地球”在中國的形勢很好。地方政府、機構和企業已經從去年的觀望轉變為實施“扔錢”。張榮不得不在各個地方“戰斗”。雖然他的表現突飛猛進,但他的睡眠時間卻急劇下降,所以他每天都要花時間趕飛機。
至于“智能地球”在中國的普及程度,業界普遍認為中國在芯片、傳感器、云計算等物聯網產業鏈的關鍵環節上還遠遠落后,有些領域甚至沒有實現“零突破”。此外,直到現在,物聯網還不成熟,缺乏商業模式。該安全機制已多次受到業內人士的質疑。“如果現在物聯網的規模擴大了,那么利用它的仍然是外資。
據知情人士稱,關于物聯網安全的幾份報告已經提交給決策層,并受到高度重視。
“警惕外國的新思想和戰略。”4月15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以下簡稱)公開表示,美國正試圖利用其信息網絡技術來控制各國的經濟,因此有必要警惕“智能地球”。
李指出,中國應大力發展物聯網等新興產業,搶占先機。
事實上,當地的努力已經開始。5月11日,來自70多家機構和企業的代表齊聚蘇州,討論物聯網標準的最新發展。會上,傳感器網絡國家標準工作組副秘書長邢弢透露,中國在制定標準方面已經獲得了國際話語權。
前面的路還很長。
“物聯網必須發展以應對國際威脅,但如果在不成熟階段貿然推廣,還可能將整個行業乃至整個經濟拖入深淵。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需要合理的規劃來找到兩者之間的平衡。”“
顛覆之戰
”目前,物聯網的基礎產業不在中國,它發展得越快,最終就越容易為外國人準備一個大市場。”
“現在最大的矛盾是最高管理層還沒有得出結論,而地方政府和行業部門普遍對‘智能地球’表現良好。”一名政府官員說。
智能地球的初衷是拯救美國經濟,建立未來的競爭優勢。2009年1月28日,在美國商界領袖舉辦的“圓桌會議”上,ibm CEO桑帕米薩諾明確提出了“智能地球”的概念,希望通過增加對寬帶網絡等新興技術的投資,重振美國經濟,確立美國未來的競爭優勢。在得到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的積極回應后,這一計劃隨后上升為美國的國家戰略。
一個月后,“智能地球”將觸角全面伸向中國。2009年2月24日,ibm提出“智能地球贏在中國”,并在電力、醫療、城市、交通、供應鏈(物流)和銀行六大領域推出有針對性的服務。
ibm襲擊了這座城市,掠奪了這片土地
“IBM的宣傳可以說是不分皂白的轟炸。業內人士稱,ibm通過各種可能的渠道在中國推廣“智能地球”,這比在其他國家要強大得多。除了商業目的,IBM可能還有其他戰略意圖。
在工業和信息化部軟件和集成電路推廣中心(CSIP)于2009年9月完成的一份內部報告中,許多專家認為ibm一直是創造新概念的大師,偶爾會拋出一個全新的概念來推廣ibm的軟硬件產品和解決方案。在此之前,ibm依靠“電子商務”扭轉了連續幾年的巨額虧損,并成功實現了自我轉型。自2004年以來,IBM一直在談論“適應需求”。這次推出的“智能地球”只是迎合當前工業化、信息化和全球化趨勢的又一次“顛覆性產業轉型”。
”IBM經過精心策劃,提出了“智能地球”的概念。據報道,實現“智能地球”愿景的關鍵技術——傳感器網絡、云計算、超級計算、軟件服務、數據集成和挖掘等。——都是ibm的技術優勢,有可能借此機會再次占領競爭的制高點。然而,ibm在中國關注的大多數領域都是資源豐富、資金雄厚的重點行業。如果ibm在這一領域大規模獲得項目資源,中國將通過其高附加值產品消耗大量資本資源,削弱對國內企業的支持,影響中國經濟刺激計劃和產業轉型的實施效果。
“最重要的是,‘智能地球’的推廣和應用也將直接威脅到國家安全。”一位專家表示,“智能地球”涉及核心軟硬件領域(如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軟件、嵌入式軟件、集成電路等)。)。如果物聯網覆蓋了與國計民生相關的重要領域,如醫療、交通、電力、銀行等。使用現有的信息安全保護系統,很難確保敏感信息不被泄露。一旦遇到某些信息風險,就更有可能造成災難性的后果,從計算機和發電機到一個行業甚至一個國家的經濟。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在此之前,國內許多研究機構、協會和企業都對這一問題提出了質疑,其中許多人還向決策層寫了警告信。
正如業內人士質疑的那樣,ibm已經攻擊了中國的這個城市。
2009年8月,ibm與廣東省信息產業部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為廣州打造世界級的“智慧城市”。一個月后,ibm與沈陽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建設“生態沈陽”和“智慧城市”。此后,ibm與昆山、北京、重慶等城市攜手并進,媒體也多次用“另一個城市”來形容ibm的每一個城市
在金融、煙草等許多行業,IBM已經深入滲透。"比如建行,整個系統使用ibm服務器."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在煙草行業,從總局到本地公司,從服務器、存儲到數據處理,都在使用IBM。”
“IBM擁有強大的公共關系能力,并深深扎根于中國市場。”這位業內人士認為,盡管業內人士甚至中央政府都發出了警告,但ibm在某些地方仍受到追捧。
根據ibm的公開數據,該公司目前在中國擁有近5,000名R&D員工、1,000多名顧問、2,000多名銷售人員、3,000多名技術專家、5,000多個服務團隊以及由近3,000名分銷商組成的龐大團隊,客戶覆蓋中國經濟的許多重要行業,并在服務器、存儲、服務和軟件領域占據領先的市場份額。
差距至少是5年
在業內人士看來,“智能地球”類似于歐盟的“歐洲”和“2010”,日本的“u-日本”,以及韓國的“u-韓國”。核心是基于傳感器的物聯網和云計算。通過在基礎設施和制造業中建立大量傳感器,中國也啟動了同樣的計劃。
傳感器網絡國家標準工作組副秘書長邢弢透露,中國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了無線傳感領域的研究,2004年開始了軍用和民用領域的標準化研究,2009年開始積極推進產業化。
2009年8月7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視察中國科學院無錫微納傳感網絡工程技術R&D中心,并指示盡快在無錫建立中國“感知中國”中心。三個月后,在“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演講中,溫家寶再次明確指出,物聯網是五大重點支撐新科技領域之一。
從那以后,物聯網的產業化迅速升溫。廣電、國家電網三大運營商,甚至產業鏈中的許多企業,以及上海、無錫、蘇州、嘉興、重慶等地都紛紛出臺了自己的計劃或策略,甚至有物聯網概念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也在資本市場一路攀升。
“目前,物聯網的基礎產業不在中國,發展得越快,就越容易為外國人準備一個大市場。”北京郵電大學科技系主任劉杰表示,雖然目前國內已經有很多應用,但芯片、傳感器等基礎硬件基本上都是從國外廠商那里進口的,真正擁有自己核心知識產權的東西并不多,但更多的是集成,缺乏創意。
劉杰認為,雖然現在各地都想發展物聯網,但大多數地方還是跟風,做一些系統集成和低附加值的簡單應用。他們似乎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但大部分都是由系統集成企業賺取的,而產業布局并沒有從中受益。
“不做系統集成賺錢做基礎很容易,但只做系統集成會失去基礎,就像彩電行業和汽車行業面臨的問題一樣。”劉杰說道。
“我們現在做的大多數應用程序都是為外國公司設計的婚紗。”一位商界人士表示,在傳感器領域,它基本上被外國巨頭壟斷了。少數國內制造商大多是在國外芯片的基礎上加工的。在操作系統、中間件、云存儲、云計算等方面,中國制造商處于劣勢。“目前許多申請都是外資產品。”
這個差距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彌合。許多專家和商界人士在接受《金融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物聯網是一個新概念,但它并沒有出現在空,而是傳統it產業各個領域的延伸和融合。在國外已經發展了幾十年的傳感器領域,中國已經接近空·懷特。因此,物聯網熱潮甚至擴大了中國傳統it產業與國際領先廠商的差距。
根據csip的內部報告,中國的信息產業目前缺乏核心專利。擁有半導體專利的外國企業占85%,擁有電子元器件、特種設備、儀器設備專利的外國企業占70%,擁有無線電傳輸設備的外國企業占93%,擁有移動通信和傳輸設備的外國企業也分別占91%和89%。
“至少需要5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趕上。”從許多行業老手來看。劉杰認為,如果是基礎設施建設,需要15年才能做好。
規模困境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物聯網標準與國際標準基本同步,這可能成為變革的關鍵。
邢弢透露,早在2006年,國家信息標準委員會就成立了傳感器網絡標準研究項目組,并于2009年完成了傳感器網絡標準工作組的籌備工作,開始制定8個領域的國家標準。
2010年5月11日,在傳感器網絡標準化論壇上,一些專家向記者透露,國內已有70多家機構和企業參加了傳感器網絡標準化工作組。參與制定標準的與會者進一步透露,許多領域的標準制定工作進展迅速。
3月25日,在英國倫敦舉行的wgsn第一次全體會議上,中國提交的傳感器協同信息處理標準提案被投票表決并正式確立。
“現在我們的思路是先制定標準,在關鍵領域加快追趕,最終在整個產業鏈中趕上。”有嘉賓表示,仍有必要先推廣一些成熟的應用,例如在電力、交通等業務成熟的行業進行試點,然后逐步推廣。
業內一些人認為,在這個過程中,規劃和支持行業至關重要。
“目前,國家沒有統一的規劃,沒有對關鍵環節的重點支持。”一位企業負責人表示,芯片、傳感器和云服務等環節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財力和時間,而且往往見效緩慢,至少要提前一年,但現在大多數相關行業的企業只能享受從一些地方吸引投資的“包容性”政策。
同時,由于物聯網大多是一個垂直細分的行業市場,傳感器和應用都是五花八門,細分規模太小,無法支持企業的R&D投資,往往陷入“大公司不愿投資,小公司投資不起”的僵局。相關領域的多位業務人士向記者透露,目前公司的收入主要依賴于手機、消費數碼等行業的相關應用,物聯網的收入“不可靠”。
“國家應對未來影響整個產業鏈的關鍵節點實行統一規劃和重點扶持措施,確保物聯網發展不喪失高端核心競爭力。”該企業的一位高管表示。
業內一些人認為物聯網目前不適合大規模推廣。因為物聯網的安全和商業模式還不成熟。
劉杰認為,國外的物聯網應用大多來自市場,而很多來自中國的實驗室,很少有真正的商業價值。“例如,世博會上許多外國展館對環保和智能家居的理解實際上是物聯網的一種應用,它比我們所說的物聯網要先進得多。”劉杰說道。
“物聯網中常用的射頻識別技術(rfid),尤其是無源rfid,也可能存在問題。”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在目前的安全系統下,除了高度加密的應用程序(如身份證)之外,信息采集設備讀取大多數rfid信息并不困難。
這在國外有先例。2010年2月,美國媒體報道稱,一名西雅圖黑客在20分鐘內用一臺廉價的rfid信息采集器悄悄竊取了兩本美國護照的身份信息。只要它被克隆到空的白色標簽中,黑客甚至可以制作一個新的護照。
其他技術方法,如無線傳感器,可能會解決這個問題。然而,有人說物聯網的基本框架是建立一個信息收集網絡,然后根據外部需求反饋或接收信息。在這個過程中,它面臨的安全風險與射頻識別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這意味著在大規模推廣之前必須解決安全問題。”消息來源稱。
云中的顛覆
Frost Sullivan(中國)公司首席顧問王煜全認為,與“智能地球”相比,未來最危險的事情將來自遠離云的互聯網服務提供商。
王煜全說“智能地球”實際上是一個“裝滿新酒的舊瓶子”。其根源是傳統的通信網絡和互聯網,但它只集成了與事物相連的傳感器網絡,然后通過云存儲和服務集成數據。在這個過程中,ibm銷售了更多的硬件,但基于網絡的存儲和服務更為關鍵。
“隨著物聯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應用將依賴于網絡服務。”王煜全表示,在過去,網絡更多的是信息傳輸的渠道和載體,但在未來,物聯網的應用將需要更大的存儲空空間和更快的信息處理速度。基于網絡的云存儲和云計算將變得更加流行,更多的基本功能將在本地“放入云中”。
這樣的應用已經開始出現。一些物聯網集成商透露,他們正在投入應用的一個新項目是通過網絡遠程控制生產線的關鍵節點,以確保他們的客戶在授權另一家公司生產產品時始終處于監控之下,包括產品的數量和質量。"只要網絡斷開,遠程生產線就會自動停止."
這意味著當類似的應用被普及時,傳統的產業鏈將對網絡的依賴更加敏感。
“在過去,在安全性方面,更多地關注多個備份,并且在發生災難時第一時間斷開網絡連接。但是,在未來,當機構或企業的信息存儲在網絡上,業務需要網絡來維護時,一旦遇到黑客或后門,無論是否斷開,都會不可避免地遭受損失。”據業內人士稱。
“物聯網將使一切變得更加智能,但它也將變得更加危險。”這個人說,“特別是當這個網絡被別人控制的時候。”
除了安全問題,云服務在國家邊界的丟失也可能給國家經濟體系帶來新的變數。
“例如,我手中的iphone正在顛覆我們的財政和稅收體系。”一位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國內iphone用戶只能通過刷外幣信用卡在蘋果應用商店購買服務。在此過程中,中國用戶購買了蘋果的服務,但由于交易和服務是通過互聯網進行的,中國無法在交易中獲得任何關稅或國內稅收——事實上,受益的是美國政府。
該人士表示,隨著物聯網和云服務的發展,類似在線交易的數量和金額將繼續增長。
“無論是物聯網還是云服務,都是未來新一輪國家間科技競爭的大趨勢和前沿,所以即使有危險,我們也要發展和推動。”王煜全說:“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采取主動。”
然而,另一位業內人士認為,沒有政府和資本的支持,中國本土企業的努力將面臨巨大挑戰。
“可以看出,許多國際制造商已經采取了防范措施,他們的市場和實力相當明顯。”據此人介紹,谷歌推廣云計算,甚至切入操作系統,iphone建立appstore,提供應用廣告插件平臺,微軟windows7完全網絡化,ibm推廣“智能地球”,思科從設備制造商轉向服務,與emc、vmware等結成虛擬計算環境聯盟。這些是傳統it巨頭在下一波到來之前的早期布局。
下一篇:沒有了
標題:物聯網行業:警惕跨國巨頭的攻城掠地?? ??地址:http://www.001my.org/article/34798.html